8月3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实施灵活落户政策。
从浙江省的突然放开,到江苏省的紧跟其后。放开户口动作节奏似乎变了,从小打小闹到突然加速。
喊了这么久的户籍改革似乎真的来了。
放开户口这件事最惹人关注的起因,是浙江省七月突然丢出个王炸,宣布放开落户限制。
浙江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杭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边还没等到消化完,江苏省就发布新闻,也选择了放开。
据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消息,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包含全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南京、苏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
集中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这件事不寻常。
户籍限制这个困扰我们几十年的顽疾,似乎走上了废除的快车道。
其实,这条快车道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广东早在2020年初就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
山东也在之前宣布,将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意味着除了青岛和济南,山东其余15个城市将全部落户“零门槛”。
至此,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大“金刚”,都开启了除个别中心城市之外的“零门槛”落户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不仅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口增量在2010—2020的十年间,也是位居全国前四。
这些经济、人口的头部省份迈入“零门槛”落户阵营,显然具有标志性意义。预示着户籍制度的松绑,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还没有放开的城市,不知不觉中,全国只剩下二十多个了。
这么看来,全国性的落户政策放开已经是大势所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已有18个省份放宽了落户限制,其中大多数省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对开放市区没有做特定限制。如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西、青海、云南、新疆、贵州、安徽等。
有的保留个别城市放开落户,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湖北省武汉市、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辖区、四川省成都市等城市,进行积分落户等限制处理。
在放开的尺度上,有的省份是照抄作业,有的会加入自选动作。
浙江新政提出:来浙江就业并已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在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时,其长三角城市群内的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可以与当地合并计算。
这样一下将压力给到了长三角的兄弟,毕竟大家“抢”的可能是同一个人,尤其是正在同步的江苏。
并且,江苏发布的还不是正式执行文件,还只是征求意见稿,而且从力度上看,不如浙江。
如今全国抢人,不仅是看谁更有诚意,还是棋高一着者胜。当然这个还要看各个地方的执行情况,到底哪个地方能真的获得人口,还是充满了变数。
作为少数几个拥有户籍限制的国家,相信你我都有一个疑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为什么要限制人口流动,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初始问题。
但这一切套进我们国情,又显得有那么一丝合理了。
户籍制度成立背景在建国初期,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权利,这段时期人口迁徙十分频繁。
当时为保证有充足的人员从事农业工作,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基本建设。同时防止过多农村人员流动,因此有了限制农民进城的需求。
我国建立了户籍制度,并规定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严格管控人口流动。
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将人口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城市用工需求剧增,这就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创造了条件。
从2008年开始,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放宽,部分中等城市的户口限制也得以放开。
但此时城市的人口压力过大,为就业、教育以及医疗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负担。
而超大城市中的人才过剩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做一些落户限制可以有效保障人力资源合理流通。
所以限制人口流动的原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是为了保证国家生产的正常进行,后面演变成了城市的资源有限,无法公平的供给到每一个进入到城市的人。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人们对于放开的呼吁,户籍改革也在一直进行中。
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政策中,提出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就是把原来的数量型增长变成质量型增长。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所以,这些城市的放开不是首度宣扬,而是执行政策。看似突然,其实一直有脉络可循。
户籍放开一直是大众的呼吁,只不过大家以为只能呼吁,没成想一朝成为了现实。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关于国内经济供需关系的话题甚嚣尘上。
户籍改革的核心目的,很显然是为了更好的拉动内需。
疫情、经济危机、全球增量极限、以及外国势力的虎视眈眈,这些负面因素,使得经济衰退已经是在所难免。
就拿最常被大家谈论的房价来说,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而近些年房地产的崩溃,也在告诉大家,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房价,真的很难绷。今年以来,各种声音传来,放开落户自然被很多人简单解读为——救楼市。
实事求是,对于当下的楼市,放开落户能有“托底”的作用。
人口是房地产的长期之锚,没有持续的人口流入,稳房价就变得困难。而在放开落户的基础上,相应的楼市政策,也如鱼得水起来。
正如此次江苏省发改委网站发布的相关征求意见中,房地产相关优化政策也获得广泛关注。其中“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支持各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就直接牵动无数购房人的神经。
但这个原因还是较为表象的,经济也不可能靠卖地盖房这一招。
现在各个省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净增长少,缺乏内生增长力。
让人口流动起来,才能让一地一省的封地式发展变得更具有可能性。
户籍原有的限制要素流动的功能已经丧失,劳动力在全国大范围跨区域流动成为常态。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经济也逐步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扩大消费潜力,乃至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才是关键所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宿永远都是靠人的不断迁徙。南方从最开始的“蛮荒烟瘴”到南北宋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盛况,无疑也与大量人口南迁有一定关系。
而如今,由于户籍政策,中国人口流通缓慢,经济发展也跟着迈出了沉重的步伐。
放开户口,其实就是把自由迁徙最基本的权利还给人们。
而且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国家现在能做到,好像也只有扩大内需。
有学者通过量化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户口改革政策和人口的迁移,并与假设的更宽松、更自由的户口政策下的情形做对比。
结果发现中国如果在所有城市都实施一致的户口改革政策,由此引发的劳动力重新分配,会带动全国国民福利提升6.9个百分点,比同期中国从贸易自由化中得到的福利提升还要大很多。
毕竟我们不是高参,我们只能揣测国家的尝试背后的目的。抢人才、托楼市、促经济、扩内需,才是这场户籍开放的最终阳谋。
当一个城市宣布放开落户,可能是区域内竞争问题。
当放开成为一个趋势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要意识到,隐藏在我们日常背后悄然而来的巨变。
从这些年户籍政策上的演变,可以看到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
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要保持我们国家的发展,还要靠双循环,国家的难处在于杨过断臂,还要练独孤九剑。
在国内把内循环搞上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之前动作其实是一个引子,这个引子的效果如何?貌似不太理想。
大部分省份的开放落户,并没有溅起多少水花。
以江西省为例,2020年4月,南昌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放开南昌市城镇落户限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实现零门槛落户。
但实现的效果都差强人意,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动性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被调动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人也不流动,钱也不流动。像江西省这样较早开放户口的,经济也没有腾飞起来。
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省份,特别是有分量的城市和省份加入到开放的行列,这个地图才可能放的更大。
而从国内来看,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有可能在户籍改革的推动下,发生变化。弃车保帅也好,集中力量也好,必须要有竞争力强的火车头站出来。
安徽省重点发展合肥市,强省会政策虽然被其他兄弟市县揶揄吸血,但是我们肉眼可见安徽省真的富裕了起来。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现象,三四线城市会进一步被弱化。
全国人口分布热力图
在经济发展中,有的城市将会被放弃。这样说法可能有些残忍,却很现实,更是我们国家目前的无奈。
放开之后的效果,可能是差强人意,也可能是好过预期。这一切都尚未可知,无奈之下的尝试比水没过膝盖才自救要好。
说回户口开放,这一系列组合拳其实既有大胆也有保留。
“零门槛”落户在超大特大城市并不会一步到位。郊区、新区,正在成为一线及强二线城市零门槛落户的“突破点”。
比如,针对南京、苏州两市,江苏就提出,“鼓励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
你要说从秦朝时期所开展的户籍制度会逐步消失吗?这样的论断过于大胆。
但现在如果有新闻爆出,上海放开户籍限制,主城区除外,五大新城试点,我们大概率也不会惊讶了。
从国家下的这盘棋,我们可以看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艰难的时代。往前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主旋律,这时候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智慧和胆量,才能走出前所未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