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是北外滩
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北外滩地区交通将如何发展?
记者近日从区建管委获悉,未来,北外滩地区将形成“30、60、90”交通出行圈,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打造慢行交通、发展智慧停车和智慧公交等,倡导绿色出行,构建与空间布局相协调、与发展规模和功能相适应,多层次、一体化、高品质、智慧型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地区交通出行集约高效、便捷舒适、智慧生态。
所谓“30、60、90”交通出行圈,即30分钟可达中心区(包括上海站),60分钟可达中心城(包括上海南站和毗邻中心城的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近郊范围(包括上海东站、浦东机场)。远郊新城以120分钟为限。
据介绍,在现有的轨道交通4号线、10号线、12号线基础上,北外滩地区将再增加一条轨道交通19号线,增强北外滩与小陆家嘴、世博、前滩区域和浦东国际机场的快捷联系。同时,进一步优化提升北外滩现状常规公交体系,以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特色线等组成常规公交网,主要服务中短距离出行。未来,北外滩地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将超过90%,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将达100%,200米覆盖率达到90%。
按照外部联系便捷高效,内部出行舒适宜人的原则,北外滩地区将贯彻“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理念,打造小尺度、高密度的街巷格局,建设地面慢行优先区,以空中连廊有效连接轨交站点、主要商务楼宇、提供通勤与多元观景休闲体验,核心区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构建地上、地面、地下全方位互联的立体空间网络,打造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通道和空间宜人、品质一流的慢行环境。
此外,北外滩地区将积极发展智慧停车、智慧公交、智慧道路,公共场库电子支付及停车诱导系统全覆盖,公交站点智能化覆盖率达80%以上,提高道路在数据采集、智能管控、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水平。届时,北外滩地区停车系统将做到与路网容量相协调,实施出行目的差别化政策,实现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发挥停车在调控、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需求、优化交通方式结构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