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打造“最高”文化地标

2016-03-10
来源:


      2016年上海的文化日历可谓绚丽缤纷精彩纷呈,迪士尼乐园、佘山深坑酒店、上海中心、徐汇滨江梦中心、杨树浦渔人码头、世界非遗城“上海园”、BFC外滩金融中心等一系列文化地标一一崛起,让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上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新阶段

  肩负文化创新使命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投资需求相对饱和、供过于求的矛盾凸显,以投资拉动、外贸导向、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面临速度切换、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局面,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发现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而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突破资源要素瓶颈,构成新的供给,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正在成为上海发展最鲜明的航标。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上海对照“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肩负新阶段的庄严使命,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刚过去的一年,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大幕开启。2016年更多的文化创新力量正在集聚。

  悉数2016年上海即将发生的文化大事件:6月,万众瞩目的迪士尼乐园开园,全球超高、超大、超具互动性的“奇幻童话城堡”将亮相川沙。10月,与迪拜帆船酒店并称“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的全球创新的五星级“深坑酒店”将在佘山开业。

  上海世界非遗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上海园)将在历史文化名镇枫泾开园。备受文艺青年追捧的诚品生活将在上海中心开业,成为“地表建筑物最高的综合生活馆”。全球最高的豪华超五星酒店——J酒店入驻上海中心。将成为上海生活文化娱乐全新地标的徐汇滨江梦中心,拥有上海浦西最长海岸线的杨树浦码头被打造成为东方“渔人码头”,它们都将在2016年亮相。

  专家指出,城市是吸引人才和创意、产生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重要中心,对经济和文化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增长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在城市层面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来构建一个蓬勃发展的大都市,文化作为强大的社会经济资源,可以帮助城市改变民众的生活品质。未来的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新高度

  上海中心崛起文化地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文化创新大潮中,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不仅创造了上海新高度,也树起上海文化创新的大旗。这里不仅有全球最高的观光中心,还将拥有空中博物馆和书店,这里将成为上海最高的空中文化地标。

  这座最现代的超高层摩天楼总建筑面积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包括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其中就包括“世界之巅”即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大厦裙房中还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投入使用后,118-119层将是观光层,接待市民和游客观光,不过这只是普通观光层。125层-126层还将建成阻尼器观光空间,高度分别位于580米及583米,将是全球目前最高的观光层,将常年举办巅峰艺术展,定期举办一些高端艺术品展出,以及小型高端演出。

  另外,“诚品生活”将承袭其台湾母公司的经营之道,以“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等价值为核心入驻上海中心,分别设置在大楼52层及地下一层,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为消费者提供阅读、文创服务与商品展售。

  上海中心还与收藏名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签订了协议,大楼的37-38层成为上海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37层空中大堂,将集博物馆、空中苏州园林——半亩园、艺术中心与配套商业等多种功能和艺术形式于一体,建设系统化的“文化社区”。

  博物馆入口处,一块青花水磨石地板选用珍稀青金石为材,全手工打磨,镶嵌其中的3公里长的铜丝掐成2万多道流畅的弯,足足用了半年时间,体现了现代工匠的专注与细致。这块世界最大景泰蓝地面,由马未都等人构思设计,134名艺匠采用近179万根手工掐丝、1379块珐琅无缝拼接而成,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颁发的世界最大景泰蓝地面的认证。

  位于上海中心的37层的两个中西庭院同样是一大文化创举,一个是明代风格的空中园林“半亩园”,采用古典江南风格,将建筑、山水、植物一统于宋画意境的景致中。首创在西式摩天大楼普遍的几何审美观中注入了东方美学。目前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高中式园林”的荣誉。

  另一个西式庭院——Olive广场则以石柱、图腾及文字符号为象征物展示了人类历史中八大失落文明,由荷兰知名建筑师Alfonso Wolbert设计,警示人们须珍视不断流失的现存文化遗产。

  上海中心大厦公司董事总经理顾建平表示,上海中心未来将打造集高端商务与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商务空间,有望成为名符其实的上海最高的空中文化地标。

  新引擎

  宝库1号树文化创新样本

  上海观复博物馆的运营方上海观复宝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创新领先的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文化与商业融合的运营。

  这家专注于文化资源整合及文化综合体投资的企业除了租下了上海中心37层打造了宝库艺术中心及上海观复博物馆外,还利用地下5层的空间打造了第三方保管机构——宝库1号。

  宝库1号的诞生源于创始人柳费国与马未都对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上海中心这样一个文化地标项目中,民营博物馆如何良性运转?不依靠政府部门的资助,博物馆怎么运行?

  柳费国坚定了“文化立本”的理念,努力将“百年以来的中国梦想”寄托到上海中心的建设上,缔造出属于上海的“中国梦想”。于是,他牵起了上海中心和博物馆之间的红绳,创立了“宝库1号”,架起了上海中心和观复博物馆的桥梁,志在形成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商业业态。

  根植上海中心负海拔25米的宝库1号,作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商业业态,结合上海观复博物馆的储藏需求,引进国际先进的保管技术,针对金融城的金融衍生服务、商务商业资料管理备份、家庭个人财富管理、艺术品藏家和机构的储藏服务需求,提供具有国际领先安保和技术标准的收藏空间。

  柳费国始终强调,“我们不想让商业冲淡了文化的体验,而是希望让文化体验增加商业的魅力,真正做到文化与商业的融合。这是帮助博物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让传统文化面对经济浪潮毅然挺拔,完成位处上海最高的‘盛世桃花源’的目标。”

  宝库中国旗下的上海观复博物馆和宝库艺术中心作为上海中心大厦的文化内核驱动力,在陆家嘴摩天大楼群的收官之作中,以创新、融合的思想,将“文化”作为内核注入“建筑”这一载体中,致力于将上海中心大厦从建筑上的物理高度升华为文化艺术的精神制高点。随着大厦的建成开业上海中心将会重新定义未来的城市CBD,成为中西方文化金融交融互动、推动全球文化金融影响力的城市创新发展新中心、新引擎。

  宝库1号作为陆家嘴金融城的配套设施并用以支持博物馆的长期生存,对于上海观复博物馆与宝库1号结合的模式,有关领导在参观后表示,上海中心37层,无论是上海观复博物馆还是宝库艺术中心,除了其文化艺术藏品所富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其空间自身的打造即已携带了文化属性,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还未正式开馆,就已吸引了众多的社会知名人士前去一探究竟。而未来的文化艺术商店和咖啡馆则为消费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消费,也为宝库中国创造了文化商业模式,构筑了宝库中国的整个文化产业链。


阅读5
分享